中國人傳統「入土為安」觀念,故葬禮均為土葬,
代代沿襲大大增加葬地的面積。
風水好、景觀優美、依山傍水的地方都被據為墓地。
土葬是台灣民間喪葬禮俗之一,墓地的取得是土葬的先決條件,土葬重視傳統木棺石槨,葬於墳塚,講究入土為安,注重風水寶地。
台灣普遍實行撿骨的二次葬,依照各縣市政府規定不同,大多限制在公墓才可以土葬,並且有輪葬制度,七到十年後不等,便要起掘,再次火化之後,找尋合法墓園、靈骨塔、納骨塔進行安葬。
傳統土葬流程
靈柩到達墓地,置於壙旁,請子孫於柩前再次舉哀,於下葬之前必須請扶夫將柩尾一塊小木塞打掉,使空氣能夠流入,屍水流出,以便肉身腐化,也稱為「放栓、開龍喉」.依據擇日師所擇時辰將靈柩小心移下去後,地理師手持羅盤審定方位,無所偏差,各房子孫均無異議,乃將繩索解除,並將紅布銘旌舖在柩上,在工人掩土之前,孝男等須以麻衣盛土撒入壙穴,並喊:「某某人,起來喔!」,以示親人之肉身而不葬其魂,而撒土入壙,則表示是孝子親手葬其親.掩土成墳,立墓碑及墓桌,立后土,然後進行祀后土。
撿骨流程
面臨土葬要遷葬,「撿骨」便是重要的環節,通常會請專業的撿骨師進行,並有一套嚴謹的流程,及需要注意的禁忌:
- 定流年,確定今年是否可以撿骨。
- 訪墓司,約定時辰(以卯辰巳三時為宜)及一應物品。
- 購置「瓦罌」(金罌),也是陶甕,又稱「金甕」、「金缸」。
- 聯絡相關子孫,準備物品。
- 至墳地祭拜后土及已逝之墓主(祖宗)。
- 開墳堆,先由手臂撿起,口中說:「○先生(○夫人)請您起來吧!」次為肩,再從頭一一撿起。
- 依人坐姿樣置入骨甕,一根一節仔細排好。八、定吉地,葬原地或他地改葬,需先尋覓好地點,依葬禮掩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