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越來越多的人,對於生命的存在不再拘泥於傳統。
環保葬的起源主要是因為台灣地狹人稠,土地入不敷出,以長遠眼光來看,即使是土葬或是增建靈骨塔都可能會造成太大的土地負擔,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逐步推廣環保葬。
其實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理與傳統葬禮沒有太大的不同,真正的差異是「遺骨的存放方式」:不做永久留存的設施,也不放進靈骨塔。也就是說,在人死亡後不立碑、不造墳,可以採用樹/花葬、植葬、海葬等方式安置遺體。
何謂樹葬?
樹葬簡單說就是將火化後的骨灰經過研磨處理,裝入可被大自然分解的紙或棉布袋內,不立墓碑,也不記亡者姓名,存放於樹木的根部或拋灑在特定區域的花園或草坪上,讓人死後與自然合而為一。樹葬不占用土地空間,也有助於環境的綠化,這樣的殯葬處理方式在一些先進國家逐漸風行。
樹葬流程
- 在樹葬前會將欲實施樹葬的骨灰經過骨灰再研磨後才得以進行樹葬。
- 樹葬需經由管理,在公墓中的樹葬區域挑選好區位和穴位,以及確定下葬日期,經巡察員實確認範圍位置後才可開始進行。
- 將骨灰裝入可分解的環保骨灰盒與骨灰袋(部分園區將免費提供,可事先確認)。
- 經由工作人員或委託之葬儀社司儀說明完流程並讓家屬進行追思,最後開始進行樹葬。
- 在樹葬埋葬區由家屬或工作人員挖掘約45公分的洞穴,並將骨灰埋入。
- 流程結束後留存埋藏許可證明書。
爾後祭祖或追思時再到樹葬區進行簡單的追思,或以線上追思方式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