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越來越多的人,對於生命的存在不再拘泥於傳統。
環保葬的起源主要是因為台灣地狹人稠,土地入不敷出,以長遠眼光來看,即使是土葬或是增建靈骨塔都可能會造成太大的土地負擔,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逐步推廣環保葬。
其實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理與傳統葬禮沒有太大的不同,真正的差異是「遺骨的存放方式」:不做永久留存的設施,也不放進靈骨塔。也就是說,在人死亡後不立碑、不造墳,可以採用樹/花葬、植葬、海葬等方式安置遺體。
何謂海葬?
海葬是指將骨灰經研磨再處理後,在政府規定的合法海域內進行拋灑。拋灑的方式分為直接拋灑,或是裝在可分解的盒子或袋子裡,再拋入海中。過程中,一樣可以拋撒鮮花花瓣代替冥紙。
海葬流程
- 海葬前,骨灰需經再研磨。
- 骨灰應放入可分解且無毒性之環保骨灰盒(/袋) 。
- 向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提出海葬申請,並依規定辦妥出海登記。
- 確定海葬日期(須考量天候因素,秋冬浪大海象不穩,應慎選舉辦,並應避開颱風期間)。
- 搭乘遊艇至法定可拋灑骨灰之海域(骨灰拋灑地點應避開《殯葬管理條例施行細則》第17條所規定不得拋灑骨灰的海域)。
- 當船行駛至港口防波堤外6,000公尺以上之合法拋灑骨灰海域,恭敬將骨灰盒(/袋)灑入海中。
- 記錄骨灰拋灑地點的經緯度,以便日後追思。
- 拋灑骨灰後,拋撒些許花朵、花瓣或花束,取代焚香及燒冥紙。
- 眾親友默禱祝福,恭送骨灰沉入海中,圓滿完成海葬儀式。
有些人認為,海葬結束後,沒有固定的地點可以讓親人或後代可以掃墓等等,不過換個角度想,臺灣四面環海,似乎不論我們身在何處,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存在。